人事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事新闻 -> 正文

地大匠心育桃李|吴文兵:以青春之力铸工程之基,用赤诚之心育时代新人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9


前言: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大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的通知》和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现开设专栏分批介绍我校优秀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和感人事迹,用身边人讲好师德故事,以身边事诠释师德内涵,引导广大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进全校涵养尊师文化,提振师道尊严,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从中国矿业大学的青涩学子到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从初入地大的青年教师到教授、博导、副院长,从深耕地质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到“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13年间,吴文兵在科研、教学、育人、服务赛道上奋力奔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诠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成为学生口中亲切的“兵哥”、同事眼中的“标杆”、同行眼中的“先锋”。

    一、科研报国:在重大工程中锚定“攻关坐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吴文兵深耕科研的初心指引。自2012年加入地大以来,他始终围绕“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科研,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工程装备等领域“啃硬骨头”,用一项项原创性成果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

(吴文兵参加港珠澳大桥试桩试验)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汹涌的海水是监测工作的“拦路虎”。为获取深大桩基的精准数据,吴文兵带领团队在海上连续驻扎两个多月,每天攀爬12米高的试验平台安装设备、采集数据。海风裹挟着浪花打湿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他却从未退缩。正是这份坚守,让他带领团队建立起桩-桩侧土-桩端土严格耦合的静力/动力相互作用理论体系,提出分布式应变波法、真空负压静力试桩法等多项深大基础健康评估方法,研发的EPPDS基桩动态检测系统等装备,为大桥桩基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他的科研成果还广泛应用于武汉地铁、湖州奥体中心等重大工程。13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8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他总是说:“工程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国家哪里需要,我们就扎根哪里。”

    二、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践行“立德树人”

“教不好书会影响一代代学生”,这是吴文兵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高校教师,他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放在首位,将思政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用生动的课堂、细致的指导,点燃学生对工程领域的热爱。同时积极搭建科创实践平台,开放实验室并提供经费与技术支持,以科创赋能学生成长。

《土力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硬骨头”,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为了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易懂,吴文兵把复杂原理转化为动画、视频,用工程案例串联知识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中理解专业知识。他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入职初期常去旁听其他老师授课,主动询问学生“想听什么、怎么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2021年,他以副组长身份建设的《工程伦理》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个人也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频共振。

(吴文兵在野外给学生上课)


作为研究生导师,吴文兵秉持“身教大于言传”的理念。他几乎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到工作室,与学生一起讨论课题;为学生修改论文、PPT常常到凌晨;学生科研迷茫时,他耐心引导,帮学生拓宽视野、转换思维。他指导的10名博士毕业生全部成为大学教师,学生获博士/硕士国家奖学金8人次、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10人次。学生在毕业致谢中写道:“吴老师教会我,遇到困难时坚持往前再迈一步,才是真正的海阔天空。

(吴文兵冬至与学生一起包饺子)


作为班主任,他更是学生口中的“兵哥”。他遵循“学生之事无小事”“爱生如家人”的宗旨,每月走访宿舍2次,组织“冬至包饺子”“结伴跑步”等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学业困难学生安排研究生“一对一”帮扶,为生病学生开车送医、联系医生;带领学生参加地质认识实习,在野外实地讲解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对地质工程的兴趣。他带的6个本科生班级多次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十佳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老师”“最美地大教工”等称号。

    三、社会服务:在科技帮扶中彰显“地大担当”

“科研不能只停在实验室里,要走到企业中、用到实践里。”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湖北省“送技术进企业”的号召,吴文兵积极投身科技服务,为武汉地铁集团、铁四院10余家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武汉地铁和大桥建设中,桩基检测精度直接关系工程安全。吴文兵带领团队深入施工现场,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检测的痛点,提供定制化技术方案,帮助企业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数据准确性。铁四院在海上工程勘察中遇到难题,他主动对接,分享海上建(构)筑物稳定性研究成果,为项目推进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负责人常说:“有吴教授在,我们搞工程更有底气了。”

(吴文兵开展“青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

在学术服务领域,吴文兵同样展现出青年学者的担当。他担任地震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副主编,是该期刊中国大陆最年轻的副主编;作为大会执行主席办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他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为学生、企业普及相关领域最新成果,用专业力量服务行业发展、社会进步。

   四、党建引领:在支部建设中凝聚“奋进力量”

作为工程学院勘察与基础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吴文兵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他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开展“党建带团建”“-企-师-生党支部联学联建等活动,让党支部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工作的“战斗堡垒”。

(吴文兵组织师生党支部联学联建活动)

勘察与基础工程系党支部2021年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4年顺利通过创建验收。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校级、院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建不是‘虚功’,而是要让党员在科研、教学、育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吴文兵说,支部党员大多是科研骨干,通过党建引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结语: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

24岁入职地大,到35岁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从攻克科研难题,到培育优秀学子;从服务企业需求,到引领支部建设——吴文兵用13年的坚守与奋斗,在科研、教育、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常说:“来地大工作13年,我在这里成家立业,找到家的归属感、工作的认同感和事业的成就感。

如今,这位青年教授依然保持着奋进的姿态:在实验室里钻研新的技术难题,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在企业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在支部活动中凝聚党员力量。他用青春的热血、务实的行动,践行着“科教报国”的初心,书写着新时代地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以他为榜样,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道路上绽放青春光彩。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388号

电话:027-67885032    邮政编码:430074

copyrigh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力资源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