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三、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pdf
附件三、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pdf
各教学科研单位: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2年度,附件1)的有关精神,现就做好第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资助指标与标准
特别资助(站前)是为吸引新近毕业的国内外优秀博士进站,在自然科学前沿领域从事创新研究实施的资助,由专家会议评审确定资助对象。2022年资助人数约 400人,资助标准为 18万元。
二、申请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
2.拟进站人员须是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2022年度应届毕业生优先。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
新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进站不超过4个月(2021年12月1日之后进站),博士学位获得时间须为2021年1月1日(含)以后;须依托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行申请,不得变更合作导师。
3.年龄不超过 35周岁( 1986年 3月31日后出生)。
4.进站学科为自然学科。申报项目须为下表中规定的研究方向,且为非涉密项目。
 
  
   
    | 序号 | 学科领域 | 研究方向 | 
   
    | 1 | 基础研究 | 基础数学 | 
   
    | 2 | 核心计算基础数学 | 
   
    | 3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 4 | 理论物理 | 
   
    | 5 | 量子物理的新发现和研究理论物理 | 
   
    | 6 | 物理化学 | 
   
    | 7 | 材料化学 | 
   
    | 8 | 基础前沿交叉 | 超常环境下系统力学问题研究与验证 | 
   
    | 9 | 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与分子成像 | 
   
    | 10 | 能源化学转化的动态本质与调控 | 
   
    | 11 | 先进材料 | 高性能材料结构设计、制备与应用探索 | 
   
    | 12 | 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 | 
   
    | 13 | 新能源汽车 | 
   
    | 14 | 能源 |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 | 
   
    | 15 | 未来先进核裂变能 | 
   
    | 16 | 基于高效热工转换的先进动力技术 | 
   
    | 17 | 可再生能源与多能互补应用示范 | 
   
    | 18 | 生命与健康 |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 | 
   
    | 19 | 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 | 
   
    | 20 |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免疫 | 
   
    | 21 | 器官修复与再造 | 
   
    | 22 | 生物合成 | 
   
    | 23 | 健康保障技术与装备 | 
   
    | 24 | 战略生物资源评价与转化利用 | 
   
    | 25 | 信息 | 量子通信 | 
   
    | 26 | 网络空间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 | 
   
    | 27 | 高效能计算与网络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 | 
   
    | 28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 29 | 区块链 | 
   
    | 30 | 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 | 
   
    | 31 | 集成电路与核心基础器件 | 
   
    | 32 | 机器人与超精密极端制造 | 
   
    | 33 | 光电空间 | 空间科学先导 | 
   
    | 34 | 月球与首次火星科学探测 | 
   
    | 35 | 平流层飞艇 | 
  
 
 
5.拟进站人员须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商议形成初步研究计划。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该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术造诣深厚,且原则上可为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国家级科研平台。
6.申请进入本单位相同一级学科的人员、申请由博士导师继续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人员总比例不得超过30%。
7.入选者须在资助名单公布后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逾期视为自动放弃资助资格。办理入站手续时须将人事关系转入博士后设站单位并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组织实施的各类博士后国(境)外交流计划赴外的项目(学术交流项目除外)、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不得申请。
三、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审工作说明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组织专家会议评审。具体程序为: 
1. 按照申请人申报项目所属一级学科对申请材料进行分组。 
2. 聘请评审专家评审,一般组内每个一级学科至少聘请一名同行专家。 
3. 根据参评人数,将资助名额按比例分配至各一级学科。 
4. 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评审专家在网上审阅材料,投票确定拟资助人员。
特别资助(站前)评审指标
 
  
   
    | 序号 | 指标项 | 说明 | 
   
    | 1 | 学术绩效 | 博士论文的学术水平 科研成果的个人贡献、原创性 | 
   
    | 2 | 研究计划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 与优先资助研究方向的相关性 研究方向的前沿性 研究计划的学术创新性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研究计划在合作导师承担项目中的独立性 | 
   
    | 3 | 科研条件 | 博士后合作导师学术水平 科研平台情况 | 
  
 
 
四、资助成果管理
1. 获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公开发表资助成果时,应标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Project Funded by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2. 获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时必须向设站单位提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总结报告”。具体提交流程:办理出站手续时,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填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总结报告”,在线提交。同时打印1份纸质报告,交至人力资源部审核和备案。
五、申报材料要求
进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填报,所有申请材料均不需要提交纸质材料。
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申请书》(附件2),申请书“二、学术及科研情况”的“(二)科研成果和奖励”要求填报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数不超过3个。
2.身份材料。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博士学位证、 毕业证扫描件;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或博士论文预答辩通知书扫描件(如无预答辩通知书,须提供学校学位主管部门或所在院系出具的相关证明);
3.《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附件3);
4.《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附件4)
5.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是指申请书“二、学术及科研情况”的“(二)科研成果和奖励”中填报的内容支撑材料,其中论文提供全文,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扫描件。
六、时间安排
1. 2月1日前 线下准备材料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预计在2月1日开通,系统开通前可在线下填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申请书”。
2. 2月1日-2月28日  网上提交申请材料
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在线提交申请材料。
3. 3月1日-15日  校内专家评阅把关
博士后本人可根据申请项目所属的一级学科及研究方向,依次选择3位校内评审专家,填写《校内评阅专家推荐表》(附件5),在3月1日前发送《校内评阅专家推荐表》电子版至 bhb@cug.edu.cn邮箱。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博士后选择专家的排序情况将申报材料送至其中1位专家评阅把关。
4. 3月16日-30日  网上修改并递交申请书
博士后与评阅专家联系,听取评阅意见,并根据评阅意见修改申请材料,修改完成后网上提交申请材料。
博士后在申报过程中如有其它疑问,请随时与人力资源部联系。
联系人:陈红霞、夏雪萍
联系电话:027-67886385、67884879
电子邮箱:bhb@cug.edu.cn
  附件一、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 (2022 年度).pdf
附件一、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 (2022 年度).pdf
  附件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申请书.pdf
附件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申请书.pdf
  附件三、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pdf
附件三、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pdf
  附件四、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pdf
附件四、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pdf
  附件五、校内评阅专家推荐表.docx
附件五、校内评阅专家推荐表.docx
     
  人力资源部 
                                                                   2022年1月20日